形态描述
形态 (据云南亚种)
雄性成鸟:额、前头金属绿;后头灰褐色;头和颈的两侧、肩间、背以及中、小覆羽暗红;腰鲜黄色;尾上覆羽和尾羽表面概绿而具金属光泽;尾羽隐蔽部分黑褐;飞羽、初级覆羽及大覆羽暗褐,具橄榄黄羽缘;髭纹翠绿,有金属反光;自颏至胸洋红色;余下体灰橄榄或灰色染以黄色至橄榄绿黄色,翅下覆羽白而微缀黄色。
雌性成鸟:整个上体灰褐而渲染以橄榄绿;冠部羽基灰褐;腰多缀以绿黄色;尾羽暗褐,外缘以橄榄黄;外侧3对尾羽具浅色先端;下体灰色沾淡橄榄黄;有的标本喉及两胁较腹部少沾黄色。
雄性幼鸟:上体橄榄绿;尾羽黑褐而具橄榄黄羽缘,外侧3对尾羽内侧羽片先端白色;翅暗褐,外缘橄榄黄;头侧沾浅绿黄色;颏、喉中央朱红;其余下体灰而微染绿黄色。
雌性幼鸟:与雌性成体相似,但头部几呈灰褐色;上体较暗,少染黄色;尾羽暗褐,外侧3对尾羽具白端斑;头侧较冠部多灰色;喉灰,稍沾绿黄;下体浅灰而染以淡绿黄色。
虹膜棕红;上嘴黑褐,下嘴角黄;跗蹠黑褐。
量衡度:(注:见图1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7.0 136.6 17.8 55.1 64.0 14.6 ♂♂(34) (5-10)(119-157) (16-19)(51-57.5)(54-75.5) (13.5-15.5)
一,5.5, 89.99, 15.5.16.5. 46.5,47, 一,36.5, 13,13.5,
♀♀(4) 6,6 106,119 1.6.5,17 49,49.5 36.5,40 14,14
雄性成鸟:额、前头金属绿;后头灰褐色;头和颈的两侧、肩间、背以及中、小覆羽暗红;腰鲜黄色;尾上覆羽和尾羽表面概绿而具金属光泽;尾羽隐蔽部分黑褐;飞羽、初级覆羽及大覆羽暗褐,具橄榄黄羽缘;髭纹翠绿,有金属反光;自颏至胸洋红色;余下体灰橄榄或灰色染以黄色至橄榄绿黄色,翅下覆羽白而微缀黄色。
雌性成鸟:整个上体灰褐而渲染以橄榄绿;冠部羽基灰褐;腰多缀以绿黄色;尾羽暗褐,外缘以橄榄黄;外侧3对尾羽具浅色先端;下体灰色沾淡橄榄黄;有的标本喉及两胁较腹部少沾黄色。
雄性幼鸟:上体橄榄绿;尾羽黑褐而具橄榄黄羽缘,外侧3对尾羽内侧羽片先端白色;翅暗褐,外缘橄榄黄;头侧沾浅绿黄色;颏、喉中央朱红;其余下体灰而微染绿黄色。
雌性幼鸟:与雌性成体相似,但头部几呈灰褐色;上体较暗,少染黄色;尾羽暗褐,外侧3对尾羽具白端斑;头侧较冠部多灰色;喉灰,稍沾绿黄;下体浅灰而染以淡绿黄色。
虹膜棕红;上嘴黑褐,下嘴角黄;跗蹠黑褐。
量衡度:(注:见图1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7.0 136.6 17.8 55.1 64.0 14.6 ♂♂(34) (5-10)(119-157) (16-19)(51-57.5)(54-75.5) (13.5-15.5)
一,5.5, 89.99, 15.5.16.5. 46.5,47, 一,36.5, 13,13.5,
♀♀(4) 6,6 106,119 1.6.5,17 49,49.5 36.5,40 14,14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雄鸟背、喉和胸均红色;冠部、髭纹和尾羽辉绿;腰鲜黄;腹部灰绿染黄〕雌鸟上体橄榄绿;上体灰色而微缀橄榄黄;尾羽具不明显的白端斑。
大小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7.0 136.6 17.8 55.1 64.0 14.6
♂♂(34) (5-10)(119-157) (16-19)(51-57.5)(54-75.5) (13.5-15.5)
一,5.5, 89.99, 15.5.16.5. 46.5,47, 一,36.5, 13,13.5,
♀♀(4) 6,6 106,119 1.6.5,17 49,49.5 36.5,40 14,14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7.0 136.6 17.8 55.1 64.0 14.6
♂♂(34) (5-10)(119-157) (16-19)(51-57.5)(54-75.5) (13.5-15.5)
一,5.5, 89.99, 15.5.16.5. 46.5,47, 一,36.5, 13,13.5,
♀♀(4) 6,6 106,119 1.6.5,17 49,49.5 36.5,40 14,14
生物学
生态 黄腰太阳鸟多见于海拔约1,8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、竹林或村边开阔的小树林中。性活泼,喜穿梭跳跃在乔木上层的花丛枝叶间。2月间在云南勐棒曾见在竹林中的兰香科花树上觅食。
3月中旬在云南西双版纳已见有成对活动的黄腰太阳鸟。3月17日在橄榄坝获得的雄鸟睾丸膨大,约3.5 × 2.5毫米。
1959年6月28日在云南勐腊获得1只雄性亚成体,喉部中央已换鲜红色新羽,余体羽与雌鸟相似。11月15日得一雄鸟正值秋季换羽,第一、二枚初级飞羽未长全;新尾羽呈羽芽状;两枚中央尾羽刚出鞘。
剖析4胃,食物有甲壳虫、寄生蜂、双翅目昆虫、蚂蚁、小蜘蛛等。
黄腰太阳鸟在滇、桂一带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太阳鸟,栖息在树林中,常在花丛间活动,以花蜜为食,在花朵中摄食时,体表常附着花粉,在自然界对传播花粉、繁殖果木起一定的作用。
黄腰太阳鸟体型小巧玲珑,羽色鲜丽,可笼养供观赏,由于色彩夺目,制作成标本,在博物馆十分引人注目,艳丽的羽毛尚能作羽毛画的材料。
3月中旬在云南西双版纳已见有成对活动的黄腰太阳鸟。3月17日在橄榄坝获得的雄鸟睾丸膨大,约3.5 × 2.5毫米。
1959年6月28日在云南勐腊获得1只雄性亚成体,喉部中央已换鲜红色新羽,余体羽与雌鸟相似。11月15日得一雄鸟正值秋季换羽,第一、二枚初级飞羽未长全;新尾羽呈羽芽状;两枚中央尾羽刚出鞘。
剖析4胃,食物有甲壳虫、寄生蜂、双翅目昆虫、蚂蚁、小蜘蛛等。
黄腰太阳鸟在滇、桂一带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太阳鸟,栖息在树林中,常在花丛间活动,以花蜜为食,在花朵中摄食时,体表常附着花粉,在自然界对传播花粉、繁殖果木起一定的作用。
黄腰太阳鸟体型小巧玲珑,羽色鲜丽,可笼养供观赏,由于色彩夺目,制作成标本,在博物馆十分引人注目,艳丽的羽毛尚能作羽毛画的材料。
生境信息
生态 黄腰太阳鸟多见于海拔约1,8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、竹林或村边开阔的小树林中。性活泼,喜穿梭跳跃在乔木上层的花丛枝叶间。2月间在云南勐棒曾见在竹林中的兰香科花树上觅食。
3月中旬在云南西双版纳已见有成对活动的黄腰太阳鸟。3月17日在橄榄坝获得的雄鸟睾丸膨大,约3.5 × 2.5毫米。
1959年6月28日在云南勐腊获得1只雄性亚成体,喉部中央已换鲜红色新羽,余体羽与雌鸟相似。11月15日得一雄鸟正值秋季换羽,第一、二枚初级飞羽未长全;新尾羽呈羽芽状;两枚中央尾羽刚出鞘。
剖析4胃,食物有甲壳虫、寄生蜂、双翅目昆虫、蚂蚁、小蜘蛛等。
黄腰太阳鸟在滇、桂一带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太阳鸟,栖息在树林中,常在花丛间活动,以花蜜为食,在花朵中摄食时,体表常附着花粉,在自然界对传播花粉、繁殖果木起一定的作用。
3月中旬在云南西双版纳已见有成对活动的黄腰太阳鸟。3月17日在橄榄坝获得的雄鸟睾丸膨大,约3.5 × 2.5毫米。
1959年6月28日在云南勐腊获得1只雄性亚成体,喉部中央已换鲜红色新羽,余体羽与雌鸟相似。11月15日得一雄鸟正值秋季换羽,第一、二枚初级飞羽未长全;新尾羽呈羽芽状;两枚中央尾羽刚出鞘。
剖析4胃,食物有甲壳虫、寄生蜂、双翅目昆虫、蚂蚁、小蜘蛛等。
黄腰太阳鸟在滇、桂一带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太阳鸟,栖息在树林中,常在花丛间活动,以花蜜为食,在花朵中摄食时,体表常附着花粉,在自然界对传播花粉、繁殖果木起一定的作用。
海拔范围
黄腰太阳鸟多见于海拔约1,8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、竹林或村边开阔的小树林中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云南西部、西南部、南部至东南部,广西,广东雷州半岛、硇洲岛(留鸟)。
经济用途
黄腰太阳鸟体型小巧玲珑,羽色鲜丽,可笼养供观赏,由于色彩夺目,制作成标本,在博物馆十分引人注目,艳丽的羽毛尚能作羽毛画的材料。
分类讨论
亚种分化 黄腰太阳鸟有15个亚种,国内只有4个,除广东亚种owstoni限于广东南部外,其余3个亚种分布在云南和广西。
检索表文本
亚种检索(雄鸟)
1.中央尾羽特形延长,突出部分超过10毫米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
中央尾羽不甚延长,突出部分少于7毫米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
2.腹部污灰,少橄榄黄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滇西亚种A.s. viridicauda
腹部少灰,多橄榄黄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云南亚种A.s.seheriae
3.下体羽色富灰黑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广东亚种A.s.owstoni
下体羽色少灰黑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滇东亚种A. s. tonkinensis
1.中央尾羽特形延长,突出部分超过10毫米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
中央尾羽不甚延长,突出部分少于7毫米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
2.腹部污灰,少橄榄黄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滇西亚种A.s. viridicauda
腹部少灰,多橄榄黄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云南亚种A.s.seheriae
3.下体羽色富灰黑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广东亚种A.s.owstoni
下体羽色少灰黑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滇东亚种A. s. tonkinensis